知識職能(KC)開課規劃書-詹翔霖教授
-「認識」之訓練;建立「客觀」條件
知識職能(Knowledge Competencies,簡稱KC)
1.訓練時數:一單元6小時共三單元18小時 。
2.實施方式:每單元講授2-3小時,3小時實作演練。
認識大環境及職務脈動趨向,積極促進學習與創新,建立工作價值概念與成本意識、掌握知識資訊與運用技能,有效察覺職場問題與機會,洞察解題方法與策略,以有效訓練成為知識經濟社會中一個有準備的人力資本。
(預計16小時訓練,合當一學期一個學分)
訓練課程 課程大綱 學習目標
K1
環境知識的學習與創新
每單元(5小時) 職業大環境的認知與探索
職場知識庫之建置與有效運用
掌握職務脈動積極促進創新 學習認知並掌握大環境變化趨向的方法與判斷技能,加強環境資訊掌握與轉換利用能力,及增進跨領域溝通語言之運用能力,可以提升自我的環境適應力以及自我把握機會之能力。
K2
價值概念與成本意識
每單元(5小時) 價值概念與成本意識的基本意涵
成本與價值的屬性與特徵
成本的節制與控制
價值的加值與創造
「開源節流」的倫理意涵與策略價值 價值概念與成本意識之制度化能力的養成與發展(客觀知識之開發),以提升每一個人在職能職務上的更高附加價值。
K3
問題反映與分析解決能力
每單元(6小時) 問題發掘之意識與方法
事象之描述與紀錄能力
要素分析與歸因技術
陳報技術(reporting)與解讀能力(reading)
解題策略的形成與取決 建立問題反映與分析解決之洞察能力(解題知識之開發),提高每一個人在知識經濟社會的成長力與競爭力。
課程名稱 環境知識的學習與創新(K1)
學習目標 學習認知並掌握大環境變化趨向的方法與判斷技能,加強環境資訊掌握與轉換利用能力,及增進跨領域溝通語言之運用能力,可以提升自我的環境適應力以及自我把握機會之能力。
課程大綱 ■職業大環境的認知與探索
■職場知識庫之建置與有效運用
■掌握職務脈動積極促進創新
課程說明 本課目計5小時,講師講授2小時,實例操作演練3小時,用以鍛鍊掌握大環境變化趨向之能力,同時增進蒐集、運用環境資訊能力,提高自我適應環境能力。
說明 課程講授 實作演練
一、職業大環境的認知與探索
-數位環境與現代工具裝備之認知
-產業特性與發展趨勢之掌握方法
-本機構組織基本條件能力之認知
二、職場知識庫之建置與有效運用
-對職場基本資訊(core information)與組合資訊(advance information)的必要概念與認知
-資訊蒐集、整理、分類與有效運用
-個人知識庫與團體組織知識庫之析立與整合利用
三、掌握職務脈動積極促進創新
-職務知識進步與工作知識創新的動力
-內部知識與外部知識的組合與創新
-企業內創新的分享與激勵 活動演練
實例分享:
本課目之實例備擬,應兼顧以下類型屬性之情境:
-大環境對職場技能需求與知識需求變化之例證
-比較待遇水準概念之建立,用以反應「異業」及「異級」之間會有待遇落差的原因
-從本國觀點及國際觀點看各級人力資本的機會與挑戰各在哪裡?
-為什麼同產業/同廠商之內,卻有不同工不同酬現象?
-從職場「圈內看圈外」或「圈外看圈內」會有什麼不同?
實作演練和發表
-依本計畫規範建立實作流程與執行步序:
講師人員 詹翔霖教授
講師介紹
課程名稱 價值概念與成本意識 (K2)
學習目標 價值概念與成本意識之制度化能力的養成與發展(客觀知識之開發),以提高每一個人在職能職務上的更高附加價值。
課程大綱 ■價值概念與成本意識的基本意涵
■成本與價值的屬性與特徵
■成本的節制與控制
■必要成本與可能價值之關係
■價值的加值與創造
■「開源節流」的倫理意涵與策略價值
課程說明 本課目計5小時,講師講授2小時,實例操作演練3小時,用以強化對價值與成本關係之概念,有助於對內之對組織內部流程管控,對外在市場中創造加值之思維與作法。
說明 課程講授 實作演練
一、價值概念與成本意識的基本意涵
-價值與成本的意義和內涵
-如何使「價值與價格、成本」變成為職能與任務的美麗方程式
二、成本的屬性與特徵
-「必要成本」與「不必要成本」之認知與判斷
三、價值的屬性與特徵
-「有價值」與「沒有價值」之認知
四、成本的節制與控制
-投入成本、作業成本與流程成本的節制問題
-「開源節流」是工作美德,更是企業經營策略或事業模式的根本
五、價值的加值與創造
-「工作的價值」「顧客的價值」「企業的價值」與「國家社會價值」之概念與作法
六、創造「特色」「專屬性」「差異性」的必要成本與可能價值 活動設計
實例分享:
本課目之實例備擬,應兼顧以下類型屬性之情境:
-傳統產業的創新以加價值取代減成本之例
-高科技產業之創新,以高價值取代低成本之例
-文化創意產業之例
-知識密集產業之例
實作演練和發表
-依本計畫規範建立實作流程與執行步序:
講師人員 詹翔霖教授
講師介紹
課程名稱 問題反映與分析解決能力(K3)
學習目標 建立問題反映與分析解決之洞察能力(解題知識之開發),提高每一個人在知識經濟社會的成長力與競爭力。
課程大綱 ■問題發掘之意識與方法
■事象之描述與紀錄能力
■要素分析與歸因技術
■陳報技術(reporting)與解讀能力(reading)
■解題策略的形成與取決
課程說明 本課目計6小時,講師教授3小時,實例操作演練3小時,用以強化每一個人對於任職機構與自我承擔職能職務所可能面對問題的感應能力,以及描述問題事象與摘要簡明記述問題重點之能力,訓練每一個人皆有精確迅捷表敘問題與向外、向上陳報問題情境之技能,同時也能訓練如何判讀他人之報告,掌握情境,迅速作成解題對策建議之能力。
說明 課程講授 實作演練
一、問題發掘之意識與方法
-「問題」的定義與類型探討
-如何察覺「問題」?:「顯然問題」與「潛在問題」的偵測能力與方法
-如何界定「問題」與如何為「問題」分級
何人(who):誰主其事?哪些人有關?
何時(when):何時?進度?期限?
何地(where):地點?空間?環境?交通?
為何(why):原因/成因
如何(how):方法?利弊得失?可行性?
-表格化(tabulation)與旨要(executive summary)之撰述能力
三、要素分析與歸因技術
-「問題」構成要素及其主要/次要因素
-界定「關鍵性因素」的基本思維方法與可用技術
四、陳報技術與解讀能力
-彙報對象範圍與流程動向之認知
-發送/收受報告的權力與責任問題
-解讀「問題報告」應有的態度與執行方法價值」之概念與作法
五、解題策略的形成與取決
-解題策略的探討與研議
-「較佳」解題策略之取決方式與程序 活動設計
實例分享:
本課目之實例備擬,應兼顧以下類型屬性之情境:
-三級產業之差異:在農林漁牧礦、在製造業、在服務業之不同
-組織內部問題及外部問題之不同
-問題表敘及陳報技巧之例
-判讀報告及解題策略形成之例
實作演練和發表
-依本計畫規範建立實作流程與執行步序:
講師人員 詹翔霖教授
講師介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